何為“菩提薩埵”?
- 分類:佛教弘善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0-11-26
- Visits:0
[概要]倫理?道德?因果?責任??“菩提薩埵”是梵語音譯,略稱“菩薩”。?????在姚秦以前,也即鳩摩羅什大師之前的翻譯,一般都稱為舊譯,翻譯為“大道心眾生”或者叫“道眾生”?!捌刑帷笔恰暗馈钡囊馑?,“薩埵”是“眾生”的意思,合起來是“求道之大心人”,凡是求涅槃之道、求佛道的發了大心的人,即為菩薩。從這一個層面來看,以大道心來成就眾生的修行人,都可以稱為菩薩,這是舊譯的范疇。???新譯階段,“菩提”翻譯為“覺”,由此“菩薩”最終翻譯成“覺有情”或者“大覺有情”?!捌刑帷笔欠鸬赖囊粋€名稱,“薩埵”在梵語里是眾生的意思,從新譯的層面是“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”,生起這種大愿心的人,才能算是菩薩。???????從“覺”和“有情”來看,“覺”是和我們的智慧相應的,因為有了智慧,才能夠覺悟,才能夠斷除煩惱,才能夠了脫生死,進而要讓一切有情眾生也跟隨我們邁入覺悟的大路,這就是“悲”,慈悲的象征。所以從“覺有情”翻譯來看,它本身便是具備了“悲智雙運”的一個過程。?《華嚴經大疏鈔》第一卷里對“菩提薩埵”有三重解釋:第一,“菩提是所求佛果,薩埵是所化眾生”。站在修行者本位上來說,每一個修行者所追求的不外乎都是了生死、得涅槃,最終證得佛果。得佛果,成就圣位之后,就要度化眾生。從修行者角度而言,“菩提薩埵”是悲智結合的一個合稱。佛果與眾生都是修行者悲智所緣之境,從所緣境而立名為菩薩。從這個角度看,完完全全是自己之外,又可以去求一個佛果,又可以去度化眾生。第二,“菩提是所求果,薩埵是能求人”?!捌刑帷焙颓懊嬉粯?,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,也即成就佛果?!八_埵”解釋為“能求之人”,薩埵是眾生的意思。其實我們自己在求佛果這個當下,表示我們還沒有證到佛果,從這一個角度,我們自己現在還在眾生的范疇,所以我們也是薩埵的一部分,我們也是能求之人。第一點全部是講所得,而第二點是有能也有所,從能所相合的這一個層面而言叫菩薩。第三,薩埵又翻譯成“勇猛”的意思。勇猛地去追求大菩提之道,這種人叫菩薩,完全回歸到自身,因為菩薩要“上求佛果,下化眾生”,最終得益更大的其實是自己。你在度化眾生的時候,眾生能夠接受多少,那得看眾生的根器,得看他的善根,但最大的收獲還是歸到自身。所以凡是勇猛去求佛果的修行人都稱為菩薩。????從功用上來說,勇猛去追求菩提道的人,最終所得到的利益是最多的。很多時候在利他的同時,恰恰也在自利。這兩者從事相上來說是分開的,實際上他本身是一不是二,沒有分別。拿簡單的布施來說,表面上看,是把我們的財物等等給了人家,實際上獲得最大利益的還是自己,因為憑著布施的因,當來的話,可以感召富貴的果。其次在布施的當下,我們克服了自己的貪心,降服了自己的煩惱,終究得利益最大的還是自己。
何為“菩提薩埵”?
[概要]倫理?道德?因果?責任??“菩提薩埵”是梵語音譯,略稱“菩薩”。?????在姚秦以前,也即鳩摩羅什大師之前的翻譯,一般都稱為舊譯,翻譯為“大道心眾生”或者叫“道眾生”?!捌刑帷笔恰暗馈钡囊馑?,“薩埵”是“眾生”的意思,合起來是“求道之大心人”,凡是求涅槃之道、求佛道的發了大心的人,即為菩薩。從這一個層面來看,以大道心來成就眾生的修行人,都可以稱為菩薩,這是舊譯的范疇。???新譯階段,“菩提”翻譯為“覺”,由此“菩薩”最終翻譯成“覺有情”或者“大覺有情”?!捌刑帷笔欠鸬赖囊粋€名稱,“薩埵”在梵語里是眾生的意思,從新譯的層面是“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”,生起這種大愿心的人,才能算是菩薩。???????從“覺”和“有情”來看,“覺”是和我們的智慧相應的,因為有了智慧,才能夠覺悟,才能夠斷除煩惱,才能夠了脫生死,進而要讓一切有情眾生也跟隨我們邁入覺悟的大路,這就是“悲”,慈悲的象征。所以從“覺有情”翻譯來看,它本身便是具備了“悲智雙運”的一個過程。?《華嚴經大疏鈔》第一卷里對“菩提薩埵”有三重解釋:第一,“菩提是所求佛果,薩埵是所化眾生”。站在修行者本位上來說,每一個修行者所追求的不外乎都是了生死、得涅槃,最終證得佛果。得佛果,成就圣位之后,就要度化眾生。從修行者角度而言,“菩提薩埵”是悲智結合的一個合稱。佛果與眾生都是修行者悲智所緣之境,從所緣境而立名為菩薩。從這個角度看,完完全全是自己之外,又可以去求一個佛果,又可以去度化眾生。第二,“菩提是所求果,薩埵是能求人”?!捌刑帷焙颓懊嬉粯?,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,也即成就佛果?!八_埵”解釋為“能求之人”,薩埵是眾生的意思。其實我們自己在求佛果這個當下,表示我們還沒有證到佛果,從這一個角度,我們自己現在還在眾生的范疇,所以我們也是薩埵的一部分,我們也是能求之人。第一點全部是講所得,而第二點是有能也有所,從能所相合的這一個層面而言叫菩薩。第三,薩埵又翻譯成“勇猛”的意思。勇猛地去追求大菩提之道,這種人叫菩薩,完全回歸到自身,因為菩薩要“上求佛果,下化眾生”,最終得益更大的其實是自己。你在度化眾生的時候,眾生能夠接受多少,那得看眾生的根器,得看他的善根,但最大的收獲還是歸到自身。所以凡是勇猛去求佛果的修行人都稱為菩薩。????從功用上來說,勇猛去追求菩提道的人,最終所得到的利益是最多的。很多時候在利他的同時,恰恰也在自利。這兩者從事相上來說是分開的,實際上他本身是一不是二,沒有分別。拿簡單的布施來說,表面上看,是把我們的財物等等給了人家,實際上獲得最大利益的還是自己,因為憑著布施的因,當來的話,可以感召富貴的果。其次在布施的當下,我們克服了自己的貪心,降服了自己的煩惱,終究得利益最大的還是自己。
- 分類:佛教弘善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0-11-26
- Visits:0
倫理 道德 因果 責任
“菩提薩埵”是梵語音譯,略稱“菩薩”。
在姚秦以前,也即鳩摩羅什大師之前的翻譯,一般都稱為舊譯,翻譯為“大道心眾生”或者叫“道眾生”?!捌刑帷笔恰暗馈钡囊馑?,“薩埵”是“眾生”的意思,合起來是“求道之大心人”,凡是求涅槃之道、求佛道的發了大心的人,即為菩薩。從這一個層面來看,以大道心來成就眾生的修行人,都可以稱為菩薩,這是舊譯的范疇。
新譯階段,“菩提”翻譯為“覺”,由此“菩薩”最終翻譯成“覺有情”或者“大覺有情”?!捌刑帷笔欠鸬赖囊粋€名稱,“薩埵”在梵語里是眾生的意思,從新譯的層面是“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”,生起這種大愿心的人,才能算是菩薩。
從“覺”和“有情”來看,“覺”是和我們的智慧相應的,因為有了智慧,才能夠覺悟,才能夠斷除煩惱,才能夠了脫生死,進而要讓一切有情眾生也跟隨我們邁入覺悟的大路,這就是“悲”,慈悲的象征。所以從“覺有情”翻譯來看,它本身便是具備了“悲智雙運”的一個過程。
《華嚴經大疏鈔》第一卷里對“菩提薩埵”有三重解釋:
第一,“菩提是所求佛果,薩埵是所化眾生”。站在修行者本位上來說,每一個修行者所追求的不外乎都是了生死、得涅槃,最終證得佛果。得佛果,成就圣位之后,就要度化眾生。從修行者角度而言,“菩提薩埵”是悲智結合的一個合稱。佛果與眾生都是修行者悲智所緣之境,從所緣境而立名為菩薩。從這個角度看,完完全全是自己之外,又可以去求一個佛果,又可以去度化眾生。
第二,“菩提是所求果,薩埵是能求人”。“菩提”和前面一樣,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,也即成就佛果?!八_埵”解釋為“能求之人”,薩埵是眾生的意思。其實我們自己在求佛果這個當下,表示我們還沒有證到佛果,從這一個角度,我們自己現在還在眾生的范疇,所以我們也是薩埵的一部分,我們也是能求之人。第一點全部是講所得,而第二點是有能也有所,從能所相合的這一個層面而言叫菩薩。
第三,薩埵又翻譯成“勇猛”的意思。勇猛地去追求大菩提之道,這種人叫菩薩,完全回歸到自身,因為菩薩要“上求佛果,下化眾生”,最終得益更大的其實是自己。你在度化眾生的時候,眾生能夠接受多少,那得看眾生的根器,得看他的善根,但最大的收獲還是歸到自身。所以凡是勇猛去求佛果的修行人都稱為菩薩。
從功用上來說,勇猛去追求菩提道的人,最終所得到的利益是最多的。很多時候在利他的同時,恰恰也在自利。這兩者從事相上來說是分開的,實際上他本身是一不是二,沒有分別。拿簡單的布施來說,表面上看,是把我們的財物等等給了人家,實際上獲得最大利益的還是自己,因為憑著布施的因,當來的話,可以感召富貴的果。其次在布施的當下,我們克服了自己的貪心,降服了自己的煩惱,終究得利益最大的還是自己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電話:
總公司 生產基地:廣東新通達鋼管廠有限公司
地址: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環市東路
電話:0754-83862723
傳真:0754-83868836
手機:13923935028 13889955568
郵箱:2981882542@qq.com
3159257094@qq.com
Q Q:2981882542 3159257094
網址:www.amusewind.com;新通達.中國

訂閱號

服務號

客服微信號

客服微信號
廣東新通達鋼管廠有限公司 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》編號: 粵ICP備05072859號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 汕頭
Copyright ? 2020 廣東新通達鋼管廠有限公司
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汕頭 粵ICP備05072859